近日,辉瑞中国的第三家研发中心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正式启用。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辉瑞在中国研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也体现出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持续看好与深入布局。
辉瑞深耕中国市场已有 30 余年,如今已成长为在华主要的外资制药企业之一。目前,其在中国累计投资超 15 亿美元,设立了 1 家先进生产设施及 2 个研发中心(分别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武汉光谷),在华员工近 7,000 名。此次北京研发中心的启用,无疑是辉瑞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辉瑞北京研发中心将升级辉瑞在中国现有的全球创新药研发布局,将中国纳入辉瑞全球创新药的临床早期和所有关键Ⅲ期研究的同步开发。
据悉,加大在中国的布局并非辉瑞的单打独斗,很多跨国药企均纷纷在华积极行动。阿斯利康宣布未来五年在华投资 25 亿美元,将建立北京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这也是其在中国设立的第2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同时还与多家生物科技企业达成合作。
拜耳也不甘落后,其在中国布局的头个创新中心 —— 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已正式启动,并且去年在浦东张江揭幕了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cip),预计投资约 2000 万欧元。
武田中国则与成都高新区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建立武田中国创新中心(TCIC),旨在推动数字医疗创新。
分析指出,跨国药企在中国如此密集的投资布局,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大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跨国药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据悉,在具体的布局策略上,跨国药企呈现出 “创新药重仓押注,成熟品战略撤退” 的态势。对于创新药领域,跨国药企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与本土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展开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庞大的患者群体,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上市进程。以阿斯利康为例,其北京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实验室,推动药物早期研究和临床开发。
而对于成熟产品,部分药企则选择剥离或外包。如辉瑞将四款肿瘤药在中国的商业化运营权交给华润医药商业,拜耳将肝癌靶向药瑞戈非尼片和索拉非尼片的中国市场推广权授予亿帆医药。这主要是因为成熟产品受国家药品集采等政策影响,面临市场和利润下滑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深度布局将为中国医药健康行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国医药研发的整体水平,加速创新药物的引进和研发,让中国患者能够更快地用上更多创新药品。另一方面,通过与本土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将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完善,带动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然而,跨国药企在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政策环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未来,跨国药企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本土各方的合作,深入了解中国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自身战略布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也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创新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跨国药企参与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